如果父母能處理”意見不同”的表達方式與彈性做法,是不斷地進化與學習。有這樣的父母,孩子面對自己的未知,想到父母展現直面挑戰的態度,他就安心。父母在意見不同的時候,有尊重,孩子就學會尊重。有理性探討,孩子就學會動腦,不被情緒綁架;有情感交流,孩子就會同理心;願意協調決定,孩子就學會承擔。這種珍貴資產,孩子一輩子受用。
撰文者 黃妍甄理事
父母也是人,意見不合是自然的事。即便是健康的成人,兩人意見不同,帶著情緒說話,吵架難免。
如果我們從孩子的眼光來看待大人吵架,了解他們所承受的事,會發現孩子的認知系統與生理成熟有階段性的需求,父母能在體認這些需求,在解決夫妻的事時,同時多為孩子而做,日後教養的心力會少很多。
了解這些特色,父母在溝通意見不同時,就會更知道輕重緩急,避免從吵架釀成家庭災難。
一、孩子在基因上就是來自父母雙方,當父母關係和諧,孩子有歸屬
伴侶的結合是來自不同的家庭,喝不同的水長大。伴侶看對方,最佳的合作位置是平行的,縱有擅長之特長分工,也從互助的角度相扶持,並再度回到尊重對方是家庭的家長。伴侶的挑戰在於認識對方的文化,能從對方的觀點看事情。
與伴侶關係對照,親子關係中,孩子的DNA就是來自父母雙方,伴侶是異文化相處,親子卻是同文化演進。基於神經系統的連結。讓孩子有意識、無意識地繼承到父母血脈系統傳遞的相似性。如果父母不能尊重伴侶的異同,孩子在有意無意間,就會不知道該拿自己身上的特質怎麼辦。
孩子有一天會長大,因為長大的獨立性,他了解父母爭吵時有忠於自己的渴望,會開始理解父母是獨立的兩個成人,因此對於意見不同跟情感連結,能夠分別看待。這時候,健康轉為成人的孩子,因為感受到獨立性的存在,不再對父母不能諧融的部分疑惑,也不再將之理解為父母不愛自己。
二、孩子的神經系統不夠穩定,要顧及生理年齡能承擔的情緒張力
嬰兒出生還在發展爬蟲類腦,這時候有神經系統的高亢與低潮,但甚至連開心與難過的情緒都還無法辨別。出生過了小一段時間,就開始情緒的習得,這時候孩子從主要照顧者的表情與音調開始學會情緒分類。一般成人容易忽略的是:孩子通常要到五歲之後,才逐步有新皮質(俗稱大腦)的逐步建立,這時候才開始領略因果關係,從環境當中探索問題與原因。這個意思是:因為生理腦的差別,孩子在衝突下,能體會到的事,會比父母彼此的主觀經驗有很大的差別。
譬如,嬰兒在家自小全然依附父母,當時看父母,是跟看天差不多大,父母的外顯行為,就是早期世界觀的建立。對嬰幼兒而言,如果父母吵架,環境中的大聲,情緒張力,孩子接收後對神經系統衝擊太大,而且完全不知如何回應,當父母的吵架,對孩子來說就是”整個世界不安全”。
年紀漸長的孩子,情緒承擔力好些。但認知發展依舊不比成人,對於”獨立思考”非常困難,更不可能了解父母在情緒上的矛盾與壓力。會容易聽到父母吵架,產生錯誤的歸因,譬如:”父母不愛了,我的家沒了”,”父母因為我吵架?我闖禍了?”,”父母看起來很難過痛苦,我要去安慰爸媽解決他們問題!”,”父母不開心,我也不該玩”……很多父母之間的風暴過了,在小孩心中,卻因歸因錯誤產生的壓力才正要開始。
有一些父母不吵架但也不溝通,卻在小孩面前抱怨另一半。這裡給小孩的壓力一樣很大。小孩不能安撫自己的情緒需求,卻用還沒成熟的思考邏輯,在”父母分歧的行為中”尋找更多的意義,承擔以他的年紀還無法承擔的責任與焦慮。。
在孩子還沒有辦法把認知不同,跟情感合諧分開之前,父母不在孩子面前爭吵,選擇其他時間溝通意見,有意識地在孩子面前感謝伴侶,提出真誠能認同對方的優點,不同意觀點時,具體表達,但接納情感,並避開高張的壓力下溝通,會讓孩子理解父母之間有互信,他們也是可以信賴的大人,因為他們能溝通。
三、荷爾蒙作用青春期孩子,即將步入社會的旅途,父母以身作則,對孩子穩定效果加乘
父母的意見不同彼此折磨,還要負擔家務責任,真是有苦無處說。但換一個角度想,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,也要整合自己不同面貌,才能完整發展人格,青少年也常常面對社會價值觀比較的高壓,發覺自己想法與特色,並學習和諧的跟外界表達。另外,青少年初入社會,往往要跟大有權威的大人配合與應對,在變動的環境中求生存。
如果父母能處理”意見不同”的表達方式與彈性做法,是不斷地進化與學習。有這樣的父母,孩子面對自己的未知,想到父母展現直面挑戰的態度,他就安心。父母在意見不同的時候,有尊重,孩子就學會尊重。有理性探討,孩子就學會動腦,不被情緒綁架;有情感交流,孩子就會同理心;願意協調決定,孩子就學會承擔。這種珍貴資產,孩子一輩子受用。
青少年時期,對自己的不夠接納,往往向外投射成憤怒或叛逆,這些刺其實是底層有自我需求但不被環境滿足,同時又責怪環境的無法負責。父母先在溝通上身教,面對”不同”時如何釐清目標,轉化壓力,健康看待需求,不用說多,孩子就能懂,情緒也能因此平和。
四、吵架演變成辱罵與貶低伴侶,甚至暴力。是為孩子的分裂與自我疏離埋下伏筆。
吵架的本質是認知不同。如果把認知不同引發的情緒失望,衍伸為對關係的破壞,變成無法處理的謾罵,或是關係全面的冷戰或熱戰。家庭會成為權力鬥爭或甚至霸凌場所。吵架演變成對伴侶的不尊重與語言肢體侵犯,這幾乎可以說終結家庭幸福的一把刀。
父母貶低對方,孩子出於情感認同,也得被迫選邊站,隔離與一方的聯繫。或是進入一種拉扯,對自己出與父或母相似的特質極度過敏,模糊,甚至自我厭惡。這樣的經驗會在成年時期降低人際互動的信心與彈性,甚至是一輩子的創傷與不完整。
體會孩子要承受的事,也可能讓父母懂得包容自己的內在小孩,用成年人的能力健康的滿足自己需求,從自身的兒時創傷中復原。
Comments